污水管网担负着污水收集和输送的重任,是城市肌体中的“静脉”,其健康与否,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。随着“开膛破肚”变“微创手术”——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出现,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网修复时的施工效率及质量,同时减少了对城市交通及环境影响,降低了给排水管网建设的资金投入,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。
16日上午,公用公司排水管理中心在意大利工业园园二路污水管道维修工程中,使用了非开挖修复技术的一种——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,做到在不挖掘路面、对交通影响小、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,顺利完成对地下污水管道的修复。
中午12点,“手术”正式开始。几名工作人员先在地上铺设了一层保护膜,然后小心翼翼将玻璃纤维树脂软管放置到保护膜上进行包裹,利用牵引车将这条软管从东侧的污水检查井口拖入待修管道,再用密封堵头将内衬软管两头进行封堵,随后将充气软管连接堵头与作业车,充气使内衬软管膨胀完全贴近原有管道内壁。而最关键的一步,便是将带有前置摄像头的紫外线灯链拉入内衬软管内,紫外线灯链以一米每分钟的速度前行,对内衬进行紫外线灯烤固化,工作人员则利用摄像头传输画面实时监控管道内部情况。
下午4点05分,固化工作完成,原有破损管道内重新穿上了一件全新的“树脂内衣”。监控画面显示,整个管道内壁非常的光滑。随后,一名工作人员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后进入检查井,将密封堵头及紫外线灯链等设备取出,并将多余材料切除,整个管道修复“手术”基本完成。
据公司排水管理中心主任邹超介绍,对于存在结构性缺陷的城市地下管线,传统做法是全面开挖更换新管,但工程量巨大,短时间内不能全面解决,而开挖带来的城市道路破坏更会对公共交通及城市环境造成影响。以此次修复路段的污水管网为例,若是采用传统修复手段,需要挖掘机进场施工,从开挖到铺设新管、恢复路面,基本得花上一周左右时间。而采用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,这条污水管道从前期准备到修复完成,只花了不到9个小时。施工周期缩短了,抢修效率提高了,更避免了施工扰民,可谓一举多得。
“不开刀的微创手术”能有效解决城市道路“开膛破肚”的问题,相比传统的管道修复技术,非开挖管道修复更赢得大众青睐。公用公司排水管理中心也将在后续的工作中,依据施工经验并结合实际场景,采用最适合的工法应用于待修管道。
(排水管理中心何丽 刘承洋 供稿)
© 2017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用事业发展公司版权所有技术支持:明大网络皖ICP备17003535号